fp-icon
Evelyn Char / 走過泡菜大地(一):韓國光州及首爾的藝旅勾描,光州雙年展以外 Art in Gwangju and Seoul beyond the biennales

Evelyn Char / 走過泡菜大地(一):韓國光州及首爾的藝旅勾描,光州雙年展以外 Art in Gwangju and Seoul beyond the biennales

Evelyn CHAR 查映嵐

發表於: 14 Sep 2016

A deliberate dual emphasis on domestic artists and international stars, the care for documentation and criticism as regular agenda items, and growing experiments on alternative independent art-space models from within the art community… Evelyn Char notes her observation in a recent art tour to Gwangju and Seoul. 

***2016年9月初,查映嵐隨藝發局和十幾個香港藝術工作者前往韓國光州雙年展作實地考察交流。這是她官方彙報以外的個人印象手記。

韓國之行前後九天,一半在首爾,一半在光州。作為主菜的光州雙年展比預期遜色,反而光州的亞洲文化中心(Asia Culture Center, ACC)規模是意料之外的大,而且從建築到內容都好厲害。雙年展、ACC,還有國立現當代藝術館首爾分館(MMCA Seoul),都留待下篇再談,這篇集中講講首爾和光州兩地的藝術空間。

MMCA Seoul 附近,三清洞那邊原來是藝術區,畫廊和藝術空間林立,Art Sonje Center、Kukje Gallery、Gallery Hyundai、學古齋等都在那邊。畫廊逛了幾家,就不詳細說了,不過原來 Samsung 和 Hyundai 這些韓國大企業都有自己的畫廊/美術館,另外法國的愛瑪仕也在江南區有藝術空間 Atelier Hermès。其中,我沒時間去的 LEEUM (by Samsung) 是小型藝術館格局,有自家館藏(韓國古典藝術,以及歐、美、亞的現當代藝術)組成的常設展,也有專題展,到訪之際,剛遇下期是 Olafur Eliasson 的個展。

三清洞附近的畫廊街
三清洞附近的畫廊街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韓國+國際雙頭馬車並行
重視藝術紀錄和評論的共生關係

就我所見,三清洞附近的畫廊以 Kukje Gallery 最具規模,建築物也很搶眼,好像是韓國+國際雙頭馬車並行,以往展過 Basquiat, Twombly, Beuys, Ruscha, Kiefer, Bourgeois 等國際大款。當期展出 Anish Kapoor 和韓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 Choi Wook-kyung,可惜剛好錯過了。附近的 Art Sonje Center (http://artsonje.org/en/main/) 是 kunsthalle 式的私人藝術空間,只辦特展、不購藏,策展都幾大膽,應該說是貼近歐洲中小型藝術館的做法,目前以三個韓國女藝術家各佔一層的個展作為二十年系列回顧展的頭炮。展覽小書除了介紹藝術家、作品、系列展概念,還有三篇專文分別討論三個個展,水準好高,本人才疏學淺不認識其中兩位韓國作者,但李昢那篇找來東浩紀執筆,好堅抽(雖則篇幅有點短)。其實,現在做史料挖掘和整理才真正明白展覽有齊全的紀錄以及論述有多重要,後者單是作為抽離的第一身體驗者的閱讀已經有其特殊意義,也是新聞稿、策展人和藝術家自述不能代替的。

三清洞附近的 Kukje Gallery
三清洞附近的 Kukje Gallery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在首爾和光州兩地共走訪了三個獨立空間,其中首爾的 KIGOJA (http://www.kigoja.net/) 同樣重視藝術和評論的共生關係,創辦人認為空間、作品、評論/文本都是展覽必須具備的條件,我們去開幕的時候也遇上她邀請來看展寫文章的評論人朋友。KIGOJA 本身是去年才開始的年輕空間,之前是在地舖,沒記錯的話那個地點本來是錄影帶租借店,現在則搬到梨大附近的二樓空間,格局和大小令我想起百呎,營運方式大致上是 one man band 一腳踢。單看照片的話我覺得舊空間比較有趣,有櫥窗的地舖確實好有用,相比樓上空間,隨機闖入的人一定以倍數計,更容易發生意料之外的相遇或怪事,也可以做些搞鬼嘢。KIGOJA 好像沒有資助,本身不是有固定客路的商業畫廊(好像說這麼久以來只賣了一件作品),初頭一個幫補家計的方

Lee Bul's "Diluvium" at Art Sonje Center
Lee Bul’s “Diluvium” at Art Sonje Center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法就是賣真・仙人掌,幾體現到獨立空間應有的活潑氣質。

KIGOJA: Heejoon Lee, Interior Nor Exterior: Prototype
KIGOJA: Heejoon Lee, Interior Nor Exterior: Prototype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Art Space Pool (http://www.altpool.org/) 則位於首爾市郊的住宅區,正常來說是遊客完全不會去的地方,空間在一個小山坡上,內部有點破爛,好raw,分成兩邊,一邊是主要展覽空間,不算好大,我猜不到二千呎,但間隔不錯;另一邊是在地牢的辦公室、archive 和小的展覽空間。當期展覽是三十代藝術家 Kwon Yong-ju 的個展「石附作」,包括點題的系列雕塑《石附作》、以東大門市區重建為題材的裝置 We Will See at the Top、從家族史延展至東亞後工業化共同經歷的錄像裝置 Tying、用上面盆+鏡+水的小型裝置 Underground Sewing Factory、做過幾次的大裝置《瀑布》,還有一堆作品草圖。作品不算多但因為橫跨了七年,無論材質或命題頗闊,人工/自然的矛盾與拉鋸是比較明顯的關懷。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We Will See at the Top"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We Will See at the Top”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跨界存庫另類知識生產協作實驗

參觀過後研究了一輪他們的網站,漸漸覺得 Pool 頗接近我心目中理想、成熟的獨立藝術空間形態。Pool 是1999年由二十位藝術家、策展人、評論人、跨領域作家和思想家共同創辦,屬藝術家自營空間,定位是另類知識生產場所和草根文化生產者的協作組織。在展覽以外,他們還做出版、學習、跨界活動、archive 等幾類工作,例如 archive 底下就曾有一個跟 AAA 合作的研究項目,旨在建立韓國現當代藝術批評的 archive,又開展 Pool 這個空間本身的歷史研究;另外他們還嘗試重新出版南韓首份另類藝術刊物 forum a。當然好多獨立空間都會多面向發展(或至少想看起來比較多面向),這方面 Pool 並不特殊,最有參考價值的其實是他們尋找資源的努力。Pool 受韓國的 Arts Council 資助,但在此之外他們似乎真的有認真思考擴闊資金來源的問題。籌款展覽、租借場地、售賣作品和出版物、藝術教材開發、藝術項目策劃服務都是收入來源,幾年前還做了一個叫 Pool Public 的項目,我理解為開發限量版藝術品,拓展潛在市場。畢竟團體若過度倚賴官方資金(尤其單一資助),一方面等於俾人摣頸就命,一旦被削資就企咗喺度,另一方面我總認為資金來源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團體的個性,年復年靠政府錢吊命,團體好容易變得像公務員般平庸因循保守。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Mounting on Rocks"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Mounting on Rocks”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第三個獨立空間是光州的 Mite-Ugro。同樣是藝術家自營空間,也是雙年展的合作場地,官方節目之一的每月聚會(Wol-rae-hoe)就在那裡舉行。Mite-Ugro 也是分成兩個空間,一邊有水吧、小型圖書館和兩張大桌子,應該用以辦公和聚會,小巷對面的地牢則是小小的展覽空間,另外職員說他們也有住宿設施用以做 residency 的,不知道在哪裡。Mite-Ugro 最有趣的是他們其實位於 Daein 街市的正中央,雖然小巷裡也有一些貌似是藝術相關的空間,但十步以內就是售賣鮮魚、泡菜之類的攤檔。藝術空間可以開在街市中其實真是好正,只是藝術這個旗號本身就是一堵力牆,足以將庶民氣息都擋在外面。去他們的展覽開幕那晚剛好也是夜市開檔的日子,外面其實熱鬧到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但入到來的全部都是國際藝術人,日本英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Underground Sewing Factory"
Art Space Pool: Kwon Yongju’s “Underground Sewing Factory”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國歐洲台灣香港都有,行多幾步走入來八卦一下的本地人就好像一個都沒有。

來光州之前,其實我對雙年展的公眾項目都幾好奇,想知道他們怎樣設計節目,但在 Mite-Ugro 仔細看海報,才知原來都是藝術本位的東西,目標受眾也是藝術人(雖然聲稱歡迎一般市民),像 artist film 放映、《千高原》讀書會、藝術品討論會…. 其實都是文化精英的口味,比較有趣的是在市內做聲音散步,聽光州的 soundscapes。不是說讀書會、討論會、放映會沒有意義,只是我想這些都是空間平日在做的活動吧,為什麼不善用雙年展展期+街市這個特定的時空,想些有趣的節目讓外國人瞭解下光州、讓當地人以他們的方式介入藝術呢…?(2016.09.09)

Daein Market, Gwangju
Daein Market, Gwangju / photo courtesy of Evelyn Char

Original essay []

Floating Projects Collective 2024